麦肯锡出身,如今35+,失业中,职场成败如何定义?

来源 | LinkedIn
作者 | 雪松,80后,做过咨询、投资,现从事教育行业。

我醒了,还没睁开眼,一堆问题就扑面而来:我怎么会这样?我该怎么办?今天要干什么?身上的被子沉沉的,我翻不了身。不愿睁开眼睛,因为睁开了,我就不得不面对这新的一天。

这是去年年底的某一个早晨,这是我,一个35+的中年人。

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?说起来很简单:我偏离了原来的职业路径,创业失败,职业发展陷入泥潭。

本文作者雪松,80后,做过咨询、投资,现从事教育行业。工作之余除了陪娃,喜欢弹琴、读书,偏好较安静的生活。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奴隶社会(id:nulishehui),不端不装有趣有梦,听现实的理想主义者说自己的故事。

创业

在 2015 年之前,我一路走来顺风顺水:进了本市最好的高中,进了复旦最热门的专业,毕业进了最热门的咨询公司,接下来又转到了收入更高的 PE 行业。

2015 年,我31 岁,志得意满。一直记得在进入这个基金的面试中,合伙人之一说过的一句话:“人到了 30,应该啥事都可以干了。”我想:没错!那就自己干!

然后,我纵身一跃,开始了创业。

前两年业务进展还比较顺利,而且新鲜感让我乐于面对每一个新遇到的问题。

但是 2018 年后,行业竞争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公司的收入下滑、开始亏损,经营的压力勒着我的脖子,越来越紧,而公司的规模还是小小的一个团队,发展停滞,面临的挑战不再显得有趣,而是变得重复、麻烦,随后而来的,是沉重。

我尝试挽回颓势,但是并没有取得效果,我惊慌了。

这时公司的运营资金已经耗尽,却背负着巨大的债务,由于从事的是教育培训行业,面对的是众多家长,我不敢让它倒掉,只得继续投入资金维持。

看着个人账户上的数字不断减少,这已击穿创业前设想的最大风险(把投入的资金亏完)。

原来那些文章里描述的是那么真实:压力大的时候,回到家停好车,一个人会坐在车里好久,跟自己说话,有时候责备自己,有时候鼓励自己。

我做了好几版测算,看能撑到什么时候。像一个导演,一遍一遍地预演着:如果撑不下去了,群情激愤的家长们和我会怎么对质,他们会不会找上门?我的家人怎么办?

求职

困境之下,我选择了撤退,把校区交给团队继续经营,自己则找起了工作,只有周末去一次校区。我想有一份稳定的收入,能给家里带回些许久违的安全感(虽然这时候还是在贴钱)。

我给新老猎头朋友打了一圈电话,这时才发现,职场环境变了——咨询、投资行业的猎头说:“你离开行业比较久了,毕竟这几年行业的发展比较快,我帮你留意着。”

教育行业的猎头则说:“公司偏好年轻一些的候选人,我再帮你看看”。

至于网上投递简历,一开始我甚至对此产生了羞愧,觉得自己这个年龄还在网上投简历,丢人。但能怎么办呢,我硬着头皮投起了简历。

过了一段时间,有了几次面试。有一次面试,我来到当年上班时的 CBD 区域,看着街上西装革履的白领,一股酸楚油然升起。哪怕小小的一个细节,都能在心头蒙上乌云,我变成了林妹妹。

幸运的是,过了几个月,我找到了一份工作,还在教育培训行业,虽然收入比创业之前低了太多,但我非常珍惜。

上班报道的第一天,我对着家门口沐浴在朝霞中的大树按下快门,偷偷存在朋友圈的私密记录里,谁也看不到,但我对着自己写上了“Always Day 1”。

是的,我太需要一个重新的开始。我想自己终于走出了低谷。

谁知道真正的打击现在才开始:到了新公司,我对于负责的内容熟悉起来特别慢,开会时也无法提出好的想法。

当老板问我想法的时候,我好几次哑口无言,看得到她眼中的惊讶和失望。我的同事都是 90 后,虽然自己创业的公司里也都是 90 后,但在新公司里我却不知道如何与新同事拉近距离,沟通都非常地僵硬、冷冰冰。

我仿佛听得到他们心里的窃窃私语:三十好几的人了,还麦肯锡出来的,怎么这么没用?

但另一方面,我不想认输,想要振作起来,而且辞职后又将进入求职、等待的痛苦过程,我也不想再来一遍。

同时,在自己的公司这边,我在公司创立的第四年竭力降低负债,到了年底的时候终于迎来了关门的那天。

这时候团队已经从两年前的 26 人缩减到了 7 个人。面对着一个个自己亲自招来的小伙伴,留下的都是对学校最有感情的,而我却无法给出合理的赔偿,只得向他们低下头道歉。

弯腰的时候,我狼狈,落魄。

心魔

我的心中被羞耻、自责、恐惧和深深的自我怀疑所占领,进入了抑郁的状态(是不是抑郁症不好说,没有去诊断过)。

名校毕业,麦肯锡的光环,无时无刻不在讽刺着我。我感到周边的新同事在笑话我,创业团队的小伙伴在可怜我。

混成这样,自己可能是最给麦肯锡丢脸的几个人了。

我渴望一个人待着,不被人看见,这样能获得一丝的喘息。然而即便一个人的时候,脑中也被各种各样的负面想法占领,自怨自艾。

我最愧疚的是家人。

我们家的生活水准停滞不前,还是开着10年前的小破车,而身边的同学、亲戚早已换上了新车;老婆跟着我没有过上好日子,成天提心吊胆,不敢消费犒劳自己;更心疼的是我的父母,眼看着要迈入七十,我却还叫他们操心、还要请他们在经济上为我解围。

我轻率的举动,毁掉的不仅是自己的前程,还有家人的安全感和希望。

我恐惧的是什么呢?是创业失败,亏了很多钱吗?不是,对于已经发生的事,我不恐惧。

我恐惧的是未来,发现自己回不到原来的精英职业路径上,未来设想的预期收入、社会地位都难以实现——我拿了一手好牌,却打成这样。

恐惧之后,是自我怀疑,原有对于自己的认知,一个接一个地被摔碎在地上:

我以为创业让自己增强了各方面的能力,但在新公司并没有取得好的表现;

我以为自己还是青年,但朋友圈里一篇接一篇的职场文章,刺眼地指出我已属于前浪;

还有我一直以来很引以为傲的一点,是自己的乐观,而且经历了创业的煎熬,抗压能力应该会更好,但此刻发现自己陷入了悲观和抑郁。

“原来你没有那么乐观啊!”终于,我的自信崩塌了。

年底了,QQ音乐推送给我的年度报告里写着:你的 2020 音乐色彩是黑色。

我这才注意到自己听的音乐都是缓慢的,悲伤的,灰暗的。大数据给我的诊断准确无误。回看手机里激励自己的那句 Always Day 1,似乎在戏谑我:Your day is over.

这,就是文章开头时的我。

转折

所有的故事都有一个转折,我的转折始于放弃和认输。

感谢我的老婆大人,当我几次和她说起我的压力后,她说:“如果实在压力太大,那就辞职吧。你有胳膊有腿,肯定能再找到工作的。创业的公司关掉了,就再也不用垫钱了。止住血就是万幸了,你别硬扛。”

得到了她的支持,我考虑再三,下决心向新公司提出了辞职,我失业了。

回望这段时期,认输正是一个明智的决定。当我获得了呼吸的空间,身体和心灵终于得以开始慢慢的修复。我非常感谢老婆的包容,尤其是在自己对家庭造成如此大的影响之后。

Learned happiness

离开了持续高压的工作环境,我开始阅读,希望从书中找到帮助。

阅读没有让我失望。我了解到“积极心理学”这样一个领域,读了好几本著作,也看了久仰大名的“哈佛幸福课”视频,是积极心理学帮我走了出来。它教给了我四个强大的工具:接纳,感恩,倾诉和跳出自我。

首先,我学会了宽恕自己、接纳自己。

创业失败,确实有能力短板,但是我也不能忽视线下教育培训行业这几年普遍处境艰难的事实,许多企业都倒下了,自己并不是少数。

在新的公司,所做的教育产品对我是全新的,在短期内要提出一个其他人拼搏多年还没想到的妙招,这本来就是不切实际的愿望,是我给自己造成的无端压力,它占据我的心智、进而影响我的表现,并不仅是能力问题。

还有一点,从没人规定过好学校、大公司出来的就一定会成功、会拿高薪、会做高管,没人规定过没做到这些的就是彻底失败,为什么我要跟自己过不去?

当摆脱履历、标签对自己的束缚,再去看职场上有哪些岗位机会时,我的视野打开了,不仅看到了更广阔的选择,更感受到了——自由。

另一方面,当戴着一副感恩的镜片回看过去,我发现了许多宝贵的收获,其中最重要的两点:

1. 我成了一个有故事的人。只有所谓的高峰与低谷,才能算是一个故事。我终于有故事可以跟朋友聊了。

以后等孩子们大一些了,当他们面临一些困难选择时,老爸我也可以有素材和资格和他们聊聊人生。希望自己的故事,届时能对他们有正向的影响和鼓励。

2. 我找到了自己的 calling。自问,如果再来一次,会怎么选择?我的回答是,不会以巨额投资(对于我家的财务情况而言)的方式贸然进入,但是我仍然会做教育。

因为在过去几年里,这份工作在情感上明白无误地带给我愉悦、心流时刻。30 多岁找到了自己的 calling,是早是迟,并不重要,找到了便是幸运。

进化心理学的研究指出,自然选择造就了我们的注意力容易聚焦在负面事件上,而对生活中占主要部分的积极方面常常视而不见,认为理所应当。

但当你的心打开,眼擦亮,阳光自然透了进来,乌云就消散了。世界还是那个世界,但不同的眼睛会看到不同的部分。

第三个工具是倾诉,我主要通过和朋友交谈以及写日记。

我发现,当能谈论自己的负面情绪,我就不再被它那么困扰;当把想法写到纸上时,我就能比较客观地去看待自己的想法,而这些想法通常招致的情绪也会慢慢淡去。

而且奇妙的是,当我倾诉出来后,这些想法似乎就不再经常在我脑中打转了。同时,我每天在日记里写下感恩的 5 件事。渐渐地,自己的感受丰富起来,能经常体会到每一天中的美好。这里摘抄几条:

 

某天做了一个早餐三明治,老婆觉得还不错,感谢她的认可; 妹妹(我家老二)今天送我一幅纸片画; 朋友邀请我去家里做客,吃了健康的晚餐; 今天给一个不算熟的做教育的朋友发消息,问有什么工作机会,他很快就回复了我。 ……

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跳出自我。我懂得了个人幸福、自尊的获得,不能只关注自我,而是要把注意力放在和他人的关系上,放在我给别人创造的价值上。


这是阿德勒心理学和积极心理学给我开启的一扇从未看见的大门。

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提出,当代社会崇尚特大号的自我,鼓吹我们为自我而活,而没有附着到更大的意义上去(家庭、群体、社区、全人类乃至世界),这增加了当代人患抑郁症的可能性。

想想我自己受到的教育,很少提到关爱他人、社群等的意义(除了在道德课上空洞的说教以外),很少提到关爱他人对于自身幸福的价值,而我在读书、就业一路上也就形成了只关注自己成功与否的心态,这是很无力、很容易干涸的。

当把注意力放到与他人的关系上,去思考如何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体验到价值感后,我就从羞耻感中得到了解放,因为这时自我价值感的来源不再是我取得了什么成就,而是能帮到他人什么。

当转变了视角后,我发现有很多方法来获得自我价值感。

即使还没有工作,我仍然可以陪伴我的孩子,可以和朋友开启谈话;

当我用积极的态度和他们相处时,孩子的大笑变多了,朋友们也从交谈中获得了连接和感动;

甚至在面试中,我可以深入地分享自己的故事和心情转变,有两个培训机构的创始人分别和我深聊了一个下午,竟也和我聊起了他们的内心坎坷。

在过去这段时间,我收获了好几场深入、珍贵的谈话,这些都成了我价值感的养分和来源。

除此之外,我还找到了一家公益组织,去那边给来沪务工人员的子女做钢琴陪练。

虽然只是陪练,但我把自己当成一名老师,从教学、音乐欣赏等方面给出我的理解和指导,传递自己“聆听先于弹奏”的学琴理念。

在几个小时的陪练中,时光飞逝,在音乐和教学中,我不止一次体会到了心流时刻。

当孩子们攻克了一个小小的技术难点,把一首曲子弹得更有表情,或是和我分享自己喜欢的音乐时,我感受到了克制不住的喜悦,再一次确定了教育对于自己的意义。

重建

现在的我,走出了去年的心情低谷,对于自己的信心也再次建立起来。

虽然新工作还未找到,但是乌云已散去,我只需要耐心地探索各种可能性,去找到下一份合适和我认同的工作,发挥我的优势做出贡献,体验心流,且不用结果来评判自己。

而朋友圈里的那条私密记录,又一次激励起我:Always Day 1.

后记

我不是一个爱写作的人,也不太爱展示。可这次突然有了一股想把这段时间的心路历程记录整理、分享出去的冲动,我问自己:为什么想写、想分享出去?

首先,我有没有在卖惨?我想并没有,因为这个经历远远算不上惨,恰恰相反我很幸运——

虽然创业失败亏了很多钱,但家庭完整、有吃有穿;我没有丧失劳动能力,正当壮年,而且凭着不错的背景,相信只要保持开放的心态,目前的失业只是暂时的。

其实,卖惨也是一种炫耀,而在魔幻的 2020 年,有太多人面临过比这严峻得多的挑战,我没啥炫耀的资本。

那我是不是想要博同情?是的。我希望有人理解、肯定自己经历的痛苦和做出的选择。毋庸置疑,这是我写下这篇文章的最初源动力。

我是不是想要 sell 自己?没错。我内心有期望借助这篇文章,让更多人看到自己,我很好奇它会带来怎样的链接和可能性,好奇它可能通向哪里。

▲ Photo by Zac Durant on Unsplash

但开始落笔后,我又萌生了新一层面的欲望:通过描述自己的不堪、苦涩,我似乎能战胜自己的脆弱。当敢于分享它,我似乎就迈过了一个门槛。写出这篇文章变成了一个我渴望去征服的挑战。

除了满足自己的需要,我还希望这篇文章能对读者哪怕有小小的帮助。

有的人可能会说,有多少人和你的背景类似,做过咨询,又创过业,这没什么参考价值。

但我的经历是有代表性的:每个人回看自己的过去,都会有一个“高点”(以某一条标准而言),而大部分人都会发现自己如今并不在那个高点上——从这个角度来说,我的经历是可以和不少人形成共振的。

我们该这样认定高点和低谷吗?如何可以走出来,继续我们的旅程?

我想把那些帮助了自己的积极心理学观点分享给有相似心境的读者,希望能给他们一个新的视角,来看待自己的生活。如果能够启发到几个人,对我来说就是很大的价值。

在此推荐积极心理学之父 Martin Seligman 的《真实的幸福》,Jonathan Haidt的《象与骑象人》,以及 Tal Ben-Shahar 在哈佛教学期间录制的“幸福课”。

未来一定还会有艰难、挫败,我目前这种满足的心理状态不会一成不变,但有了积极心理学的方法,我就有信心去面对。

原文链接:麦肯锡出身,如今35+,失业中,职场成败如何定义?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没有账号? 注册  忘记密码?

社交账号快速登录